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在让全球失去理智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的货币政策必然受到影响,至少,央行对加息等政策工具会更加慎重和小心,甚至,中国可能对货币政策作出重大的逆转性的调整。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,如果日本疯狂注入流动性而中国不做调整,很容易把自己逼入困境——很多正在饱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,可能重演2008年上半年惨痛的一幕(当时6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倒闭)。
在政府主导经济的前提下,货币政策的效果本来就非常有限——它对政府主导下的庞大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抑制,却能对远离权力的民营经济构成重创。
日本令人瞠目结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,对中国而言,可谓雪上加霜。
日本的做法损人而未必利己。在20世纪80年代末,日本泡沫破灭,步入衰退,原因之一就源于日本疯狂地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。有研究者指出:“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就是日本长期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结果,而这一决策又是因为日本初入国际市场在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,特别是对美经济关系协调上出现失误所致。”今天,当日本重新举起更疯狂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,它是在救自己还是在焚烧自己?尽管,从短期来看日本的疯狂做法对它自己是有益的,是在焚烧别人,但从长远来看,它很难摆脱被烈焰灼伤之痛。
警惕金融动荡
为满足地震救灾和受灾地区公共建设工程融资的需求,将促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,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。而从现实情况看,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、财政赤字与GDP之比,还是国债依存度,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,财政与债务已经岌岌可危,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。再加上地震灾区企业大量停产导致财政收入减少,全球又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,总需求低迷,同样饱受高债务、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、欧洲经济体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。这样的话,在2011财政年度,日本政府在收入方面势必更加依赖新债券发行(而非税收),这将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这种局面。
一旦日本政府发行巨额国债,日本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,日本的信用等级可能进一步下降,中国此前曾大量买入的日本国债存在一定的风险。
与此同时,由于未来日本可能调整投资策略,如通过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实现海外资本回流,用于支撑本国国债和本土灾后重建。日本海外资本流向的改变将使美国和欧洲债市出现新的动荡,全球可能步入一个高风险的债务动荡期。
而这种债务动荡显然会对中国持有的海外资产尤其国债资产,造成巨大威胁——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也是常年增持相关国家国债的一大弊端。关键是,即使面对这种问题,中国也没有任何好办法能够规避风险。
中国须警惕产能因日本大地震进一步过剩
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产能过剩。日本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,将加大对钢铁、水泥等中国过剩严重品种的需求,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。而我最担心的是,中国企业不能正确评估日本灾后重建需求的暂时性,而进一步加大产能。倘如此,中国在未来将面临更严重的产能危机。
这意味着,日本大地震,对于中国经济这个意外的拉动,同样是一把双刃剑。
以钢铁为例。
日本虽然是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大国,却是全球第一大钢铁出口大国。其主要出口地为韩国、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。中国2010年钢材进口1643万吨,其中从日本进口778万吨,而出口日本的仅81万吨。
日本是全球第一大钢材出口国,2010年累计出口钢材约4340万吨。据报道,在“3?11”大地震中,日本主要钢铁厂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涉及产能占日本的大约1/3,累计影响钢材供给量1500万吨左右。这意味着,钢铁价格尤其是高端钢材的价格会上涨,中国的钢铁产业尤其是高端板材等品种,在这种诱惑之下,会加大生产量。
但是,一旦粗钢生产量能加大,将导致严重后果。1996年,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,与美国和日本大体相当。7年后的2003年,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,2005年首破3亿吨,2006年首破4亿吨,2008年首破5亿吨,2010年首破6亿吨,达6.26亿吨。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结果,不考虑淘汰落后减少的产能,预计2011年中国粗钢产能将达到8.0亿吨。
因此,即使满足日本大地震后重建的需要,中国钢铁产能整体过剩的状况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。诸如水泥这样的品种也一样,是严重过剩的。
假如中国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地震后的重建对相关建材等的需求,等中国完成产能扩张,日本的生产就会渐渐恢复。最重要之处恰在于此,这又意味着,中国的产能会有更大量的过剩,因为,中国在相关产品方面,不具备与日本竞争的优势。因此,中国必须冷静、理性地评估,尽快调整结构,化解过剩的产能和房地产领域累积数年的巨大泡沫,而不是进一步火上浇油。